第11题
试题答案:C
考点:
☆☆☆考点8:简牍;
“简牍”是“简”和“牍”的合称。加工成细长条、可书写文字的竹片和木条,称作“简”。把多根简编联在一起称作“策”(册)。简一般宽约0.5厘米,可抄写一行字。可抄两行字的简使用较少。加工后可书写文字的木片称“牍”。牍比简宽,呈版状。在纸张大量生产、使用以前,简牍因其便于取材、制作且价格低廉而成为书写文字的主要载体,得到广泛使用。从形态和功能看,简牍已具有较完备的书籍形态,对后世的书籍形制影响深远。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曰:“书契之用自刻画始。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孰为后先,而以竹木之用为最广。”从材料的易于获取来看,简牍的出现理应很早。至于究竟始于何时,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但可以确认的是,简牍在东周至魏晋间(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已经得到广泛使用,是主要的文字记载材料。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是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有240多支,为墨书篆体,6600多字,主要记载用于葬仪的车马兵器。
从后世发现的简牍看,它们记载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各种官方文书、私人书信、各种书籍抄件、历谱,以及专为随葬用的遣册等。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是汉景帝年间(公元前156--前141)鲁恭王在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的一批简策,内容有《尚书》、《礼记》、《论语》等几十篇。因这些内容与当时的传本不同,引起了一场今古文经学的争论,形成了两大学派。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冢竹书的发现,在历史上也很有影响。荀勖、束皙等考订了这批简策,整理出《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16部书(现仅有《竹书纪年》的辑佚本和《穆天子传》存世)。
近一个世纪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战国至秦汉间的简牍。例如,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晏子》等竹简,其中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的历谱是目前见存的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又如,湖北云梦睡虎地秦代墓葬中出土的《编年纪》、《语书》、《秦律十八种》和《秦律杂抄》等多种竹简,四川青川秦墓出土的“田律”木牍等,都为我们了解古代简牍在文献传播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了解简牍的形制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简牍的原材料也往往因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取材不一,如南方多用竹简,而敦煌、居延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都是木牍。竹简的加工一般需要经过这样几道工序:一是杀青。刘向《别录》说:“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新竹含水量高,容易朽蠹,因而凡用新鲜竹子制作简片,都要先用火烤干,并削去不易着墨的竹青。制作木牍,也要先将木材作干燥处理。二是截断与片解(也有学者认为杀青是在截断与片解之后)。王充《论衡·量知篇》写道:“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竹子与木材都要截断,然后按照简长与简宽的要求,加工成一条条薄片。三是用编绳联简。单片的简也称“札”、“牒”,若干简编联起来便成为“策”,也称“简策”、“编”、“篇”等。联简所用编绳为麻线、丝线或牛皮条。编绳至少两道,较长简策则需三道或四道。编绳所过之处刻有契口,用以固定编绳。
简一般长23厘米,相当汉尺一尺。按照汉代的规定,抄写经书和诏令要用较长的简。敦煌出土的诏书简长24.3厘米,约合汉尺一尺一寸,即所谓“尺一之诏”。居延出土的诏书目录,简长达67.5厘米,合汉尺三尺。遣册和历谱也有长至三尺以上的,如银雀山汉墓的《元光元年历谱》,简长69厘米,是目前所见最长的。抄写经书的简大多也较长,如汉代五经用二尺四寸简。
简面上端空白处称“天头”,下端空白处称“地脚”,中间是书写面,以“栏界”与天头、地脚分隔。简策的开头,常有两根不写字的空白简,称“赘简”或“首简”,用以保护后面的文字。书写完毕的简策,以最后一根简为轴心,向前卷起,最后用带子将卷轴系好,以免散脱,并便于携带和存放。
简牍作为文字载体,较之甲骨、金石有着明显的优势,因而得到更为广泛的普及,流行的时间超过千年。后世的书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因袭了简牍的形制,如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的书写形式;版面的版框、行款、天头、地脚。此外,书之称“卷”、“册”以及许多书业术语,如“杀青”、“尺牍”、“版图”、“书札”、“篇籍”等,无不与简牍相关。
第12题
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8:简牍;
“简牍”是“简”和“牍”的合称。加工成细长条、可书写文字的竹片和木条,称作“简”。把多根简编联在一起称作“策”(册)。简一般宽约0.5厘米,可抄写一行字。可抄两行字的简使用较少。加工后可书写文字的木片称“牍”。牍比简宽,呈版状。在纸张大量生产、使用以前,简牍因其便于取材、制作且价格低廉而成为书写文字的主要载体,得到广泛使用。从形态和功能看,简牍已具有较完备的书籍形态,对后世的书籍形制影响深远。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曰:“书契之用自刻画始。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孰为后先,而以竹木之用为最广。”从材料的易于获取来看,简牍的出现理应很早。至于究竟始于何时,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但可以确认的是,简牍在东周至魏晋间(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已经得到广泛使用,是主要的文字记载材料。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是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有240多支,为墨书篆体,6600多字,主要记载用于葬仪的车马兵器。
从后世发现的简牍看,它们记载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各种官方文书、私人书信、各种书籍抄件、历谱,以及专为随葬用的遣册等。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是汉景帝年间(公元前156--前141)鲁恭王在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的一批简策,内容有《尚书》、《礼记》、《论语》等几十篇。因这些内容与当时的传本不同,引起了一场今古文经学的争论,形成了两大学派。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冢竹书的发现,在历史上也很有影响。荀勖、束皙等考订了这批简策,整理出《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16部书(现仅有《竹书纪年》的辑佚本和《穆天子传》存世)。
近一个世纪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战国至秦汉间的简牍。例如,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晏子》等竹简,其中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的历谱是目前见存的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又如,湖北云梦睡虎地秦代墓葬中出土的《编年纪》、《语书》、《秦律十八种》和《秦律杂抄》等多种竹简,四川青川秦墓出土的“田律”木牍等,都为我们了解古代简牍在文献传播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了解简牍的形制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简牍的原材料也往往因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取材不一,如南方多用竹简,而敦煌、居延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都是木牍。竹简的加工一般需要经过这样几道工序:一是杀青。刘向《别录》说:“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新竹含水量高,容易朽蠹,因而凡用新鲜竹子制作简片,都要先用火烤干,并削去不易着墨的竹青。制作木牍,也要先将木材作干燥处理。二是截断与片解(也有学者认为杀青是在截断与片解之后)。王充《论衡·量知篇》写道:“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竹子与木材都要截断,然后按照简长与简宽的要求,加工成一条条薄片。三是用编绳联简。单片的简也称“札”、“牒”,若干简编联起来便成为“策”,也称“简策”、“编”、“篇”等。联简所用编绳为麻线、丝线或牛皮条。编绳至少两道,较长简策则需三道或四道。编绳所过之处刻有契口,用以固定编绳。
简一般长23厘米,相当汉尺一尺。按照汉代的规定,抄写经书和诏令要用较长的简。敦煌出土的诏书简长24.3厘米,约合汉尺一尺一寸,即所谓“尺一之诏”。居延出土的诏书目录,简长达67.5厘米,合汉尺三尺。遣册和历谱也有长至三尺以上的,如银雀山汉墓的《元光元年历谱》,简长69厘米,是目前所见最长的。抄写经书的简大多也较长,如汉代五经用二尺四寸简。
简面上端空白处称“天头”,下端空白处称“地脚”,中间是书写面,以“栏界”与天头、地脚分隔。简策的开头,常有两根不写字的空白简,称“赘简”或“首简”,用以保护后面的文字。书写完毕的简策,以最后一根简为轴心,向前卷起,最后用带子将卷轴系好,以免散脱,并便于携带和存放。
简牍作为文字载体,较之甲骨、金石有着明显的优势,因而得到更为广泛的普及,流行的时间超过千年。后世的书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因袭了简牍的形制,如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的书写形式;版面的版框、行款、天头、地脚。此外,书之称“卷”、“册”以及许多书业术语,如“杀青”、“尺牍”、“版图”、“书札”、“篇籍”等,无不与简牍相关。
第13题
试题答案:C
第14题
试题答案:B
第15题
试题答案:B
第16题
试题答案:C
考点:
☆☆考点16:雕版印刷的最早期应用;
唐代的印刷出版物,以佛经与佛像为最多,其次是历书、韵书等。据记载,9世纪前后,印制的历书在四川与江淮市场上售卖很多。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曾下令禁止私印日历,此举旨在维护中央政府颁发历书的权威地位,并没有反对印刷术的意思。晚唐四川地区书商继续印卖历书,还印卖《玉篇》、《唐韵》以及阴阳、占梦、相宅之类书籍,并还出现了书铺字号,如“卞家”、“樊家”、“刁家”等。
雕版印刷至晚唐已高度成熟。在敦煌石室发现的整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现存实物。此经刻印于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经卷全长5.25米,印有精美插图,图中人物形象丰满,线条刻画流畅,说明这时期的雕版技术已能很好地表现绘画艺术。
唐代,士人还很少利用印刷这一新技术,或许抄本的版式、字体、卷轴装潢等,比质朴粗糙的早期雕版复制品,更能满足士人的审美需求。从历史经验看,雕版印刷缺少了士人的参与和合作,就难有重大进展。
到五代,终于出现了后唐宰相冯道刻《九经》的大举措。《九经》最终刻成是十二经,比《十三经》只少《孟子》。这次刻《九经》以开成石经为底本,由名人书写,众多著名学者校勘,历经四朝,用了22年时间才完成。它成为雕版印刷推广应用的历史转折点,影响深远。
五代时期,印刷复制术在全国遍地开花,四川成都成为雕版印刷中心,刊刻了《九经》、《文选》、《初学记》等多种大部头书籍。南唐也刊刻了《史通》、《玉台新咏》。此外,还有和凝刊印自己的文集,吴越等地(今江浙一带)刊印大量佛经、佛像等。五代士人纷纷参与雕版印刷,既促使书籍的质量提高,又使册页装迅速趋于完善并进而完全取代卷轴装,从而为两宋成为雕版出版的黄金时代奠定了基础。
第17题
试题答案:A
考点:
☆☆考点17:活字印刷术;
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的区别在于:前者先将字镌刻在一块版上,然后刷版印书;后者则先制成单个的字,视需要排印。中国古代制作活字的材料有泥、木、铜、锡、陶瓷等,铅活字是德国人于15世纪发明的。
第18题
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1:出版行政管理的概念;
出版行政管理是指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对出版活动进行管理的行为。各国国情不同,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国情也有所不同,因此,出版行政管理的内容与方法也就不同。本章讲述的是我国现行的出版行政管理。
我国出版行政管理的根本任务是:保障公民享有出版自由的权利,保障和规范合法的出版活动,培育和规范出版物市场,惩处违法出版行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业的健康繁荣和发展。
出版行政管理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实施管理的出版行政部门,一是出版行政管理对象。前者包括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出版活动实施行政管理的国家机关,后者包括各种出版物的出版单位、印刷复制单位、发行单位以及制作单位。根据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特点和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本章着重讲述国家对各种出版物编辑出版单位的行政管理。
第19题
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17: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各项法律,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热爱出版工作,恪守职业道德。
除了上述基本条件外,报考不同级别的人员还须在学历和工作资历方面符合一定的条件。
1.报考初级资格的人员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取得大学专科以上学历。
(2)在2001年8月之前按国家统一规定已受聘担任出版专业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这些人员只参加“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科目的考试,考试合格者即可取得初级资格证书。)
2.报考中级资格的人员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出版专业工作满五年。
(2)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从事出版专业工作满四年。
(3)取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出版专业工作满两年。
(4)取得硕士学位,从事出版专业工作满一年。
(5)取得博士学位。
(6)在2001年8月之前按国家统一规定己受聘担任助理编辑、助理技术编辑、二级校对专业技术职务满四年,或者已受聘担任非出版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且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满一年。
(7)在2001年8月之前按国家统一规定已受聘担任编辑、技术编辑、一级校对专业技术职务。(这些人员只参加“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科目的考试,考试合格者即可取得中级资格证书。)
3.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申请参加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1)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违犯出版法规受到严厉惩处。
(3)有刑事犯罪记录。
第20题
试题答案:C
考点:
☆☆☆考点20:目标利润测算;
目标利润测算又称“保利分析”,也可以利用本量利分析方法进行。
1.在已知出版物销售数量的情况下,测算能实现多少目标利润。显然,这时可以直接利用公式来测算。
仍以A图书为例,若其销售数量增加到2000册,而单位销售收入、单位销售税金、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等项目内容不变,则将有关数据代人公式(4)后,就能计算出可实现的利润为:
利润=(12-0.156-3.844)×2000-8000=8000(元)
2.在目标利润己确定的情况下,测算销售数量需要达到多少。这时,公式:
利润=(单位销售收入-单位销售税金-单位变动成本)×销售数量-固定成本总额
可转换成:
仍以A图书为例,若目标利润已经定为20000元,而单位销售收入、单位销售税金、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等项目内容不变,则将有关数据代入上式后,就可计算出应实现的销售数量为:
推荐阅读:
2018年出版专业资格考试>>>
2017年出版专业资格考试>>>